在工地上可以看到一个与大家不一样的人影穿梭在其中,递送木材、砖块、搅拌混凝土等等,他身材不算壮实但却肌肉凸显,可以看出他的年龄是这里最小的。他只有18岁,18岁应该是一个高中学生的年龄,这个孩子名叫加多阿合,因为家庭困难初中辍学打工。


一个多月前,阿合经老乡介绍,坐了三十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才来到河南新乡打工。实际上,这并不是这位彝族小伙第一次千里迢迢外出挣钱。从三年前开始,每年寒暑假,阿合都会外出打工。


加多阿合家里有六口人,四个人吃低保,是当地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扶贫户。加多阿合的父母从来都没有读过书,妈妈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,爸爸也只会写自己的名字。爸爸干农活的时候摔断了下巴和牙齿、二姐和加多阿合的生病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负债累累。

四个孩子上学,让这个家庭的生活颇为艰难,以至于不得不卖掉自己家的房子来供孩子们上学,可是还是有孩子会失学。大女儿上大学,两个儿子上中学,家里还有年事已高的奶奶,一切的开支全靠父母亲的劳作来挣钱,可是贫瘠的土地怎么都养不活这一家。加多阿合的假期基本都是在工地和工厂里面度过,假期自己能挣两千多元,这样就能减轻生活的压力。

在加多阿合生活的环境中,有很多像他家一样的贫困家庭,也有很多年轻人因读不起书放弃了学业,十几岁就去打工,等挣够了钱就娶妻生子,贫困的帽子似乎永远都摘不去。
加多阿合不想继续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,得知四川省档案学校有授渔计划公益项目的支持,他毫不犹豫的报考了四川省档案学校,并成功就读档案管理专业,授渔计划资助他生活费、被褥、校服等费用。国家已经减免学费,当地政府的特困补助、授渔计划助学金一起算下来,加多阿合不用花钱就能接受职业教育。授渔计划还为他安排好了后续的实习和就业,以及成人大专的课程学习,相信授渔计划能为他打开另一扇窗,让他和他的家人相信,知识改变命运,爱也可以改变命运。
《致天堂的妈妈》
甘肃省静宁县是国家级贫困县,地处黄土高原,干旱少雨,自然环境恶劣。然而在这样一片土地上,生活着的人们却仍然坚守着一个信念:“知识改变命运”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家庭,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父母亲最大的心愿。今年16岁的张佳佳是家里的老二,姐姐在外地上大学,弟弟在读小学6年级,家里还有位82岁的奶奶。张佳佳的父亲和其他人一样,重视着子女的教育问题。

(佳佳的父亲,铮铮铁骨扛起养活一家人的重担)
张佳佳姐弟三人上学给这样的农村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,一家人全凭父亲打工维持着生活。然而不幸的事还是降临到了这个原本困难的家庭,但父亲即便砸锅卖铁也要孩子们上学。

(佳佳从来不敢一个人来到妈妈的坟前,因为她内心始终不能接受这个现实)

今年上半年,张佳佳进入了中考复习阶段,需要自习到半夜,妈妈则要到学校接她回家,就在一个看似和往常一样的夜晚,佳佳像平常一样在学校门口等妈妈,然而就在这个夜晚,佳佳等来的却是妈妈发生车祸的噩耗。经过十几天的紧急治疗,张佳佳的妈妈最后因为急性脑瘤,还没来得及向儿女告别,就撒手人寰了。

穷人的孩子早当家。上学时,张佳佳每天回家首先干家务活,忙完家务活,又开始忙着做家庭作业和复习功课,她鼓足了劲,因为她有自己的理想,要考上一个好的大学,要凭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贫困的面貌。平时,看到爸爸整日劳累的样子,她就争取在学校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,回家后就帮爸爸挖洋芋,施化肥,割小麦,田间地头总闪现着她小小的身躯忙碌劳作的身影。

佳佳小小的心脏还是无法承受家庭的变故,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,为了不让多病的爸爸再次倒下,中考结束后便决定辍学打工。然而,她的理想在哪儿?她的大学梦在哪儿?她的前途在哪儿?她陷入了一片迷茫。

就在这时,张佳佳被项目学校推选为授渔计划项目的资助对象,得到授渔计划的资助。项目为她资助生活费、保险、校服等的费用共计6000元,在国家职业教育学费减免政策和授渔计划助学金的共同资助下,相信她能有一个很好的未来!

授渔计划“温暖上学路”的案例得到了中央电视台热线12栏目、生活圈栏目的大力支持,两个栏目对授渔计划的7个案例分别进行了专题报道,让授渔计划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,也让更多的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关注到授渔计划、关注到公益事业中。
授渔计划
授渔计划主要资助初中毕业的孤儿、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有计划地完成职业教育和大专教育,他们基本是来自家庭贫困和学习薄弱的双困学生。授渔计划致力于为同学们搭建一个有保障、有目标、可持续全面成长成才的公益平台。
授渔计划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联合北京师范大学、新华网、中育集团、美年大健康共同发起。2015年华盛绿色工业基金会和授渔计划公益促进中心签署公益战略合作,进一步推动授渔计划发展;同年9月中国青年网成为授渔计划公益战略合作伙伴。




